渝北网  >   社会

经营12年,她培育出国家级金奖农产品
——记渝北区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周玉萍

 

周玉萍和丈夫冉隆全

本报记者 陆世玲 提供

  12年前,周玉萍和丈夫冉隆全是陷入困境的建材厂商;凭借着辛勤劳动与创新经营,12年后,夫妻俩种植的梨子获评国家级金奖产品。12年的辛苦耕耘有了这样的收获,让周玉萍颇感欣慰。

  耗时5年

  培育出优良品种

  2006年,周玉萍和丈夫冉隆全在鸳鸯片区做着建材生意。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原因,夫妻俩的生意效益并不好,他们萌生了改行的想法。与家人商议后,夫妻俩决定到农村去闯一闯。2006年下半年,土地流转的政策消息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夫妻俩满心欢喜地开始张罗起来。

  大湾镇石院村二社有一片近百亩的土地要流转,几番考察下来,周玉萍和丈夫承包了这片土地,种植一种名为“翠冠”的梨子。“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经验没有技术,全凭一腔热情和家里人的支持来搞种植,结果初次挂果的梨子又小又涩。”一年辛劳获得的果实却不尽如人意,这给了周玉萍不小的打击。

  静下心来,痛定思痛。周玉萍明白了一个的道理——搞种植光靠热情是不行的,关键是技术。此后,周玉萍和丈夫专门去向村里有种植经验的老农请教,同时还购买了大量关于种植技术的书籍,孜孜不倦地汲取着知识,试图以知识的力量来改变梨园的现状。

  经过夫妻俩的努力,梨园的收成从第二年开始有了变化。第二年,梨园的梨子个头变大了,味道也更好了,这无疑增强了周玉萍的信心。夫妻俩狠下决心,着力培育土壤,嫁接改良梨子的品质。石院村二社位于大湾镇与茨竹镇的交界处,周玉萍的梨园常年向阳,光照充足,加之气温常年较低,昼夜温差大,更利于梨子的糖分积淀。独特的气候条件,加上周玉萍夫妻历时5年的精心栽培,终于在2012年试种出了一种汁水饱满、入口甘醇、清脆化渣、皮薄核微的梨子。

  注册商标

  荣获国家级金奖

  “有了产品还不行,我想要把它做成品牌,甚至名牌。”有着品牌意识的周玉萍夫妇于2014年注册了以冉隆全名字命名的商标,并且成功申报了绿色食品。有了绿色食品的标签,再加上顾客间口口相传的口碑,周玉萍家的梨子“身价大涨”,从一开始两三元一斤都卖不出去的窘境,逐渐发展成了如今卖到1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

  为了让自家的梨子走向全国,2017年8月,周玉萍和丈夫参加了在内蒙古包头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第一天当地市民来参观时,问我多少钱一斤,我说15块,他们说太贵了,所以第一天只卖出去10斤左右。但第二天那些买了梨子的人带了更多的人来买,丝毫不觉得价格贵了。他们说我这梨子的味道口感,值得起那个价格。”周玉萍告诉记者。

  博览会上,周玉萍的梨子不仅获得了当地市民的肯定,北京、上海、福建的客商也纷纷找上门来寻求合作。最终,她家梨子被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评定为金奖产品,一系列的成绩让夫妻俩切实尝到了发展绿色农业的甜头。

  周玉萍坦言,经营梨园这些年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夫妻俩辛苦付出的结果,区里实施的农产品“绿色行动”也让他们获益不少。农产品“绿色行动”主要从生态种植、健康养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四个方面推进,区农委经常会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他们指点技术,让他们少走了不少弯路。

  梨子配上“身份证”

  着力推动品牌化发展

  最近几年,周玉萍家的梨园是一年一个样。2012年,梨园建立起标准化生产流程;2013年,梨园实施了土壤改良;2014年,梨园生产便道等设施快速完善;2015年,梨园灌溉设施实现全覆盖;2016年,梨园里搭起了休闲观光设施……2018年,根据区里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要求,周玉萍还建立起了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并给梨园的梨子配上了“身份证”。

  “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这颗梨来自我的梨园,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可以放心食用,甚至还能知道从开花、结果,到收获、储藏、运输等情况”。周玉萍介绍说。

  周玉萍告诉记者,自家的梨树进入盛产期后亩产值可达1.5万元,梨园面积在100亩左右,待梨园的梨树全部进入盛产期后,年产值可达150万元。“我们准备依托现有优势,生产健康、安全、绿色的农产品,努力延长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公司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对于未来,周玉萍信心满满。

  在自家致富的同时,夫妻俩也没有忘记给了他们诸多支持的石院村乡亲。石院村的常住人口大多是老人与小孩,青壮年几乎都在外地务工,除了种好自己的庄稼,村民们很少有其他收入。周玉萍专门聘请了数位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村民对自己的果园进行日常管护,同时聘请其他村民从事除草、施肥、采果等农活,每年可为石院村提供400余人次的就业机会。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