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要闻

奋力拔穷根 幸福润心田
——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纪略

  开栏语>>>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渝北大地上,全面、生动、系统、立体反映建国70年来我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以及全区上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讲好渝北的精彩故事,本报特开设“幸福靠奋斗——壮阔70年奋进新渝北”系列报道专栏,深度报道全区深化改革、经济建设、对外开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改善民生、党风廉政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又一年。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渝北区上下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扶贫,各项政策举措逐步落地见效,专项扶贫、产业扶贫工作掷地有声,持续深入的脱贫攻坚战,拓宽了贫困群众的致富之路。

  截至去年底,全区的建卡贫困户1024户、2541人中,脱贫992户、2442人,仍有贫困户32户、99人。群众对脱贫成果的认可度达95%,漏评率、错退率、返贫率均为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我区勠力脱贫攻坚的一个个实招,赢得的是贫困群众的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精准发力育产业 群众致富有信心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

  大盛镇青龙村地处丘陵山地,毗邻御临河支流东河,共有农户517户1261人。

  据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介绍,过去几十户人家守着耕作不变的土地,每年的年收入仅为14000余元,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是举家外迁。随着人员的流失,这里的房屋土地渐渐撂荒闲置,原本人丁兴旺的村庄逐渐衰落。

  而如今,村里的变化可大了!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果园,果园旁一栋栋即将完工的小洋楼,以及在果园内劳作、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村民……

  这些变化,与大盛镇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培育产业的行动密不可分。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盛镇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紧抓发展契机,在青龙村土地上探索实施“9 1 1”集体经济模式,由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化零为整对全村土地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造,建立起全市第一个丘陵山区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目前果园已栽种2万株优质柑橘果树,同时每季在果园陇上种植荞麦、南瓜、大豆等经济作物,预计可以带来每亩地1万元的收益,并通过“9 1 1”(销售柑桔的9成收益直接分配给村民;1成收益归合作社,用于果园日常管理和工资发放及面向村民作购买医疗、养老保险等集体公益事业再分配;100%的果园行间套种农作物收益以户籍股的方式直接分配给村民)的分红模式实现增收,为村民带来致富新希望。

  “按照对未来的收益测算,3年后,仅水果产业收入就能实现每户增收上万元,5年实现增收3万元左右。”黄志介绍,如果再加上乡村旅游带来的发展红利以及务工收入,5年后该村将实现年户均收入过十万元。“如今,我们村的村民一个个都干劲十足,年轻人也更愿意回到家乡来发展,大家都坚信,通过勤劳的双手,定能走向致富之路!”

  落实落细好政策 解忧帮困送温暖

  “感谢政府,给我们报销了很大一部分的医药费,为我们解决了看病的后顾之忧。”去年,对于茨竹镇三江村的建卡贫困户欧兴宽一家来说,是十分难忘的一年。受益于渝北健康扶贫工程,欧兴宽一家终于不用再为医药费发愁了。

  欧兴宽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他妻子患上了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从此,一家人就被疾病拖累着,家庭境况每况愈下,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去年3月,欧兴宽的妻子因病情反复,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又做了一次手术,花费了12万余元的医疗费用。“通过救助以后,我们原本7万元的医药费,自己只支付了5000元左右,这为我们减少了不少负担。”欧兴宽告诉记者。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渝北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受到了脱贫政策的阳光。我区坚持“一户一策”,安排财政资金5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改补为投等方式,通过五种模式为每个贫困户选准至少1个致富产业;切实做到就业创业帮扶到人,开展了5期雨露计划培训250人,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1283个,培育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切实做到医疗救助到人,建立健康扶贫医疗兜底保障机制,贫困户住院患者个人自付比仅3.27%,全年全区医疗救助贫困人口498人次、152.01万元;

切实做到教育资助到人,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程,去年共资助贫困子女319人次、129.05万元;切实做到社会保障到人,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一揽子扶贫政策陆续送到了贫困户家中,温暖了包括欧兴宽在内的一个个贫困户群众的心房,激发了他们积极脱贫的信心,奋力投身到拔掉穷根的一次次辛勤劳动中。

人居环境大改善 群众喜获幸福感

“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包括“住房安全有保障”在内的“两不愁三保障”,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阶段性目标。

“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信心了。”当洛碛镇老君山村村民李祖华被问及对房屋改造是否满意时,他笑着连声表示:“满意!”

今年64岁的李祖华世代生活在老君山村。由于年久失修,家里住了多年的房子面临墙壁裂缝、屋顶漏雨的窘迫情况,但作为低保户的他对此却无能力改变。

去年12月,洛碛镇按照全区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对李祖华家的房子启动D级危房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镇政府对房屋立面进行整修,涂上规定色号的白漆,让房屋焕然一新后还留住了乡村韵味。此外,还进行了电路、厕所、厨房、院坝、畜禽圈舍等整治工作,对房前屋后的沟渠、便道等进行了清理改造。

“太好了,屋里屋外都变了样,厨房、厕所也比过去好了!”今年1月,李祖华和妻子梅永红搬进了新家。“去年,我的结对帮扶单位渝北新闻社还给我们买来了小兔子,鼓励我搞养殖业。今年我要更加用心养好兔子,争取家里能增收致富!”

据了解,在消除农村危房的安全问题时,我区还注重让这些房屋“美”起来。全区各镇街结合自身条件,根据“三环十景”规划,按照农房改造“八大核心要素”,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正在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18年12月30日,我区已开工3331户(其中建卡贫困户200户)、完工3048户(其中建卡贫困户183户),投亲靠友或租房(含住养老院)1588户;切实做到设施延伸到户,建成村社硬化便道521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电网改造率达100%,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持续完善……

房屋新了、乡村美了、路通了、水净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在渝北农村渐次铺开,浓浓的幸福感浸润百姓心田,奋力改变贫困面貌的困难群众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