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经济

汇聚大数据 加速智能化——渝北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综述

  “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3月28至30日,2019全国大数据标准化工作会议暨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第六次全会在渝北召开。作为全国最具权威性和号召力的大数据标准会议,这是自2014年来连续五次在京召开后首次放在北京以外举行,这充分说明渝北大数据产业发展氛围浓厚、势头良好。

  大数据已成为渝北的一张新名片。它不仅为产业升级、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等工作赋能,全区数字经济总量增长20%;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成为了渝北“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引擎。

  率先布局

  强化顶层设计构筑“磁场”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渝北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分析梳理渝北产业结构和特征,抢抓机遇,迅速行动,以建设“数字渝北”为抓手,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机遇稍纵即逝,只有抢占先机,才能赢得生机。为此,我区迅速研究出台了《渝北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成立了区大数据智能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及七个工作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激励政策。

  为大力推进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创新发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心中有“数”,特地在此次机构改革中成立了渝北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以承担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等职能。

  与此同时,我区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智慧化信息基础设施,区域内宽带光纤、3G/4G网络等实现全面覆盖,建成超1000个免费WiFi热点,NB-IoT技术已开始在公共区域的部分设施上应用,实现对路灯、摄像头、温湿度、有害气体等的监控。

  顶层设计完备,扶持政策给力,基础设施支撑,渝北形成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磁场”。一年来,微软、华为、中软国际、中科创达、国家信息中心等知名企业和重要机构,以及伏特猫、尺寸科技、蕴明科技等创业公司纷纷落户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1 3 5 10 N”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数“聚”驱动

  融合创新要素形成“生态”

  马云说,“大数据,将是比石油更稀缺更珍贵的资源。”

  渝北区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在重庆西部大数据前沿应用研究院开院活动上,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表示:“在渝北建设辐射覆盖整个西部地区的数据归集流通和产业集聚体系,对于重庆加快实施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为此,国家信息中心充分发挥其具有的数据资源优势,依托“两中心一平台”,汇聚整个西部地区的“大数据”。项目成功上线以来,已汇聚产业类、消费类、政务类数据13.9亿条。

  与此同时,渝北区与国家信息中心签订“数字渝北”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数字中国”国家级综合示范基地。

  首届“智博会”期间,全国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签约落户渝北——这是继国家信息中心西部分中心之后,又一入驻我区的国家级大数据平台项目。通过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有助于打通农产品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是全市最集中的大数据产业载体之一。得益于我区大力促进“政企产学研金用”全方位协同,大数据谷在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机制等方面取得连续突破,构建的10大开放共享平台,已有6个平台投入运营,已推出3D打印、外观渲染设计、模拟智能驾驶、软件云服务、电子产品检测认证等标准化服务100余项,涵盖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其中,华为软件开发云已先后完成3批共计170家软件企业云资源发放。

数据源源不断汇聚而来,创新要素融合成“生态圈”。去年,我区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8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8件,综合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全市第一。

挖掘应用

加快动能转换点燃“引擎”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互联网是新基础设施,大数据是新生产要素,云计算是新服务模式,智能化是新发展动能。

渝北制造业基础雄厚,覆盖了机械、电子、汽车、装备等产业。近年来,在国家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区着眼本地资源禀赋,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中高端产业,抢占智能产业未来发展先机。

新技术为新经济赋能。一方面,壮大智能产业及产品智能化水平,先后引进OPPO、金立、传音、深科技、中光电等整机及核心配套企业,基本形成了“3+1+20”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另一方面,大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智能化水平。段氏服饰搭建的以大数据系统为支撑的“裁衣天下”互联网平台,运用3D量体试衣,打通了客户个性化定制与快速参数化设计,向服务型制造迈进。

“这里有丰厚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中科创达董事长兼CEO赵鸿飞说。基于我区是全市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基地,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科创达把协同创新智能汽车研究院设在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通过集聚智能汽车产业链多方力量,推动汽车产业由“传统”向“智能化、联网化、自动化、共享化”升级。

以大数据智能化“武装”传统产业,渝北区是“真情实意”——每年投入2亿元财政资金,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扶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得益于实施“机器换人”计划,重庆云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新增产值7000万元。重庆驰骋轻型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守柱表示,智能化生产线可节省人员67%,大约减少100个人,还更节能,减少电、气成本50%。

“我区工业机器人使用总数已超过500余台。”区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个以上,实施机器换人项目20个。

据介绍,我区将紧紧围绕汽车、电子、装备等传统制造优势产业,与大数据智能化前沿技术的融合,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力度,实现生产制造和生产管理质的飞跃,点燃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

智慧赋能

建设数字渝北添彩“生活”

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

去年以来,我区充分挖掘大数据智能化商用、政用、民用价值,以加快建设“数字渝北”为抓手,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智慧城市,为生活添彩。在智慧安防领域,我区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在城区所有背街小巷及农村治安复杂地区累计部署超过27660个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6915块多媒体液晶显示屏,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并搭建互动平台实现市民与政府职能部门互动;在龙山街道等地为老旧小区楼栋安装“智能门锁”,提升群众安全感。在城市管理方面,大数据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聪明。我区已建成包括1个大数据中心、10套智能化应用系统在内的城市管理智能化应用体系,基本实现市政行业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可视化、便民化。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渝北以大数据在政务、扶贫、人社、财政等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搭建了渝北区智慧政务平台,加快建设就业收入社保信息共享及大数据监测分析系统,推动金融风险防控大数据项目,以“大数据+政务”提高服务群众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

运用大数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攻,渝北区“用心用情”。我区加快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建成投用“村之道”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网络零售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线上销售的方式满足市民对绿色生态的新鲜的农村土特产的需求;建成18个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生产的远程监测、科学决策、自动控制、精准作业、精细饲养管理;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化追溯平台,打通农产品生产主体、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壁垒。

我区打造的低收入人群(暨贫困人口)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平台软硬件系统于2018年10月基本建成,现已进入测试阶段。据介绍,平台有望近期上线投用,将实现与区/县域相关低收入人群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我区持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政务数据横向整合,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形成了以产业带应用、应用促产业的良好局面。”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海量集聚,渝北更加精彩。站在新时代的“风口”,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大数据智能化道路上,充满信心、坚定前行。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