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渝北加快建设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纪略

 

生机勃发的青龙村现代化果园基地

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去年,我区新培育市级名牌农产品21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重庆市阿尔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铁皮鲜条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渝北梨橙、渝北歪嘴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中国果品区域价值品牌奖,品牌价值达10.8亿元……在渝北,越来越多的本地农产品跻身全国、全市特色品牌农产品之列。

  作为全市主城区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去年以来,渝北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委部署和市委书记陈敏尔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聚焦“五个振兴”,在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治理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农业发展稳中有进,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截至2018年底,全区农业增加值达23.7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50元,增长8.7%。

  坚持高位推动 政策体系基本确立

  2018年4月,市城乡建委公示全市第三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名单,大盛镇天险洞村跻身7个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之列。这是继被农业部评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之后,该村获得的又一殊荣。

  然而,这个昔日“地处偏远、不好开发”的落后村,却因为搭乘了乡村振兴的快车,成为了今日渝北农旅发展的带头村,村民们依托自然资源、名贵中药材、高山蔬菜、精品旅游等实现了增收致富。在渝北,很多的乡村都在发生着跟天险洞村同样的蜕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渝北区始终坚持与中央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同频共振。为打造乡村振兴的渝北样本,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以《渝北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渝北区聚焦乡村发展难题精准落实“五个振兴”实施方案》为总揽,以农产品绿色、精品乡村旅游、交通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森林提质增效、农村改革、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精准脱贫“九大行动”实施方案为抓手的“1 1 9”政策框架体系。

  为确保试验与示范工作取得成效,渝北区突出“农旅文”结合,重点打造特色产业、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生态,选取兴隆、大盛、统景3个优势突出的镇和茨竹镇放牛坪村、木耳镇学堂村等5个不同类型的村,分层分类开展“1 3 5”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抓点带面加快建设重庆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

同时,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区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和现场推进会,并从全区各部门抽调40名精英骨干组建10个“1+3”督导工作组,到10个镇全脱产开展为期3年的乡村振兴督导,初步形成了高层定期决策、现场推动落实、严格考核激励三大工作机制,时序化部署督导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实施“八改六化” 农村面貌提档升级

近日,记者走进石船镇胆沟村看到,乡村公路洁净平整,路边篱笆围着绿油油的庄稼地,蓝天白云衬托下的农居白墙青瓦,远远望去,一幅地道的田园美景图。

去年,胆沟村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聘请了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结合胆沟村的产业特色与自然风光,按照“桃李陌上,醉美胆沟”的主题,对村内的院落景观进行设计,还原乡村原生态生活情景。同时,开展农村环境“五清”和“五乱”专项治理,以庭院绿化美化、公共空间改造为重点内容,整治破旧房盖和墙面,补种月季、三角梅等植物,改造农厕。

如今,“脏乱差”变“白富美”的乡村不止胆沟村一处,这样的美景在渝北农村比比皆是。

去年以来,我区点线面结合,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八改六化”(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房,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为整治标准,以排危、拆棚、保洁、栽树为重点,突出巴渝民居特色,抓点串线拓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礼朝屋基、聂家院子、胜天大土湾等13个示范点形象初显,成功创建1000户美丽庭院、13个绿色示范村庄。

同时,分类推进农村危房整治。出台《渝北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渝北区农村危房整治9条》,通过“查、搬、租、拆、改、建、管、督、评”多措并举,整治农村危房4892户。建立健全垃圾收运处理机制。出台《渝北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管理实施方案(2018-2020年)》,每社确立2名保洁员,通车村社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保持全市领先。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6060户。

突出绿色高效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新开通的统大路上车辆川流不息,道路两边排列整齐的柑橘树正茁壮成长……如今,大盛镇青龙村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一个现代化果园基地已可见雏形。

过去,青龙村并不是这个样子。如何突破农业传统耕种模式,打破固有农业思维,建设富有新时代意义的新型乡村和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基地?青龙村给出的答案是:实施宜机化整治,运用果园物联网技术,建设一个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化果园。

产业兴农、绿色兴农。去年以来,我区通过全方位构建绿色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引领农业结构深度调整,为乡村振兴战略聚势赋能。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三花六果”,聚力推动南北大道伏季水果产业带、统大路现代化柑橘产业基地等5个集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于一体的万亩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特色高效产业1.5万亩,调减低效粮食作物1.9万亩,粮经比调整至54:46。

推进土地宜机化整治。广泛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林下+”等田间套种模式,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4825亩。深入开展农产品绿色行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高毒高残留农药下架销售。推出“渝北乡愁”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和鼓励区内22家农产品绿色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巴味渝珍”重庆农产品电商大平台,新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8个、农产品追溯示范点45家,新培育市级名牌农产品21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引进赵春江、荣廷昭院士及其专家团队,成立农业园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良种繁育工程研究和农业大数据智能化研发、运用和推广。与中冶赛迪公司共建全国首个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全市首个智能农业产业化实验基地落户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基本实现都市智能农业的种植、育苗、实验、科学普及以及高端光电信息技术高效研发与应用转化。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