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专题

不能让贫困阻断孩子的求学路 ——茨竹镇中兴村李芝国、杨巧巧家庭的教育扶贫故事

  李芝国和李艳父女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朱云卿 摄

  物理老师辅导李艳学习

  “三年前,我们还在为子女的上学问题发愁;现在,孩子们在学校读书都是‘零费用’入学,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天大的好事。”6月3日,记者在华蓥中学见到了骑着摩托车来看望女儿李艳的茨竹镇中兴村4组村民李芝国。

  在与李芝国的对话中,记者了解到,李芝国、杨巧巧夫妻俩抚育了4个子女,孩子们都处于上学阶段,教育费用一度成为这个勤劳的农村家庭最大的经济压力。自2016年年底被村里确定为建卡贫困户后,李芝国、杨巧巧一家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子女上学所需费用的负担大大减轻。

  扶贫先扶智。区教委、区学生资助中心、各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好困难学生的帮扶政策,保障因学致贫的家庭在教育扶贫中获得精准帮扶,“拉齐”了孩子们的人生起跑线,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我们为孩子上学犯过愁”

  家住茨竹镇中兴村的李芝国、杨巧巧一家是个重组家庭。今年54岁的李芝国在家务农,有时间就帮村里修建房屋,40岁的妻子杨巧巧在木耳镇附近的“石鞋玛制特”工厂上班,月收入2500元。虽然家庭收入少,但夫妻俩勤劳肯干,生活俭朴,4个子女听话懂事,这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在邻里间口评不错。

  “在家里,我们最重视的就是孩子们。”李芝国告诉记者,家中有4个子女读书,其中大儿子梁杨程在重庆市蜀都职业技术学校上学,现读计算机专业;二女儿梁赫芳前不久考上了重庆工职院;三女儿李艳就读于华蓥中学初中三年级,即将迎来中考;四女儿李红在茨竹小学读六年级。

  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一年算下来,4个子女上学费用高达2万。每到开学季,夫妻俩总为孩子们的上学费用犯愁,平日欢声笑语不断的家里也满是忧愁。

  “读啥子书嘛,赚钱才是对的”“还不如让娃儿些出去打工”“打工赚钱好得多”……针对这个家庭的难处,不少人提出了这些“建议”。身边朋友也常提起让孩子们放弃读书,外出打工赚钱,缓解经济压力。

  但这些“建议”,夫妻俩一次都没听进去过。

  “读书才能成才,读书才能让孩子们有好的未来,就是砸锅卖铁,我们也要供孩子们上学。”供孩子们上学,是夫妻俩从来没有动摇过的信念。为了攒齐孩子们的上学费用,杨巧巧在工厂干活,李芝国在务农之余,还帮镇上、村里修建房屋,赚点“力气钱”。面对困难,夫妻俩用宽阔的肩膀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

  再广阔的天空也会有暴风雨。随着孩子们年龄增长,入学阶段的变化,经济压力在不断地加剧。这个家庭生活更加艰辛,孩子们随时面临着失学危机。孩子们心事重重,为了不给父母带去更多的心理负担,他们选择把心事藏在心里,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教育扶贫为求学提供了保障”

  因有4个子女在读书,夫妻俩又无技术,家庭收入少,经过评定,2016年年底李芝国、杨巧巧家庭被确定为建卡贫困户。

  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区教委、区学生资助中心迅速行动,围绕“贫困学生全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特殊群体全关爱、帮扶措施全到位、精准支持全落实”五全目标,在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上下功夫,积极为李芝国一家人解决困难。而在学校方面,以李艳为例,华蓥中学得知情况后,专门派老师去李芝国家走访,随后李艳被列入教育扶贫对象,她的学费全免,按政策享受的扶贫金也逐一落实。

  自李芝国被评是为建卡贫困户以来,相关学校对四个子女均采取了相应的读书帮扶措施:学校从减免学费、减免住宿费、减免教科书和补助生活费等方式进行了帮扶,共计享受帮扶资金47850元。梁杨程4学期共享受资助资金14900元;梁赫芳6学期共享受资助资金19700元;李艳6学期共享受资助资金8700元;就读于茨竹小学的李红,从2016年春季以来,还享受学校提供的免费营养午餐以及每天一盒的牛奶。

  教育资金帮扶成效,在李艳身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展示。“学费等费用问题得到解决后,李艳慢慢变得活泼开朗,将主要精力扑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李艳的班主任桂木榕老师告诉记者:“很难想象,没有帮扶资金的支撑,像李艳这样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能否坚持到现在。”

  “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即便是班级或学校发起捐助,也只是杯水车薪。如今,农村贫困子女从学前到高等教育阶段,不但不愁学费,还有生活费保障。”华蓥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忠志认为,教育扶贫是从源头、从政策上保证了贫困学子有书读,真正做到了让一大批像李艳这样的贫困学子,得以扭转人生走势、彻底改变命运。

  “如今的日子充满了美好新希望”

  今年中考近在咫尺,李艳对这场考试充满信心。是因为最近一次模拟考试,她考得不错,很有把握能考上她理想的高中——华蓥中学。另一个是,考上高中后,她不用为学费发愁。

  李艳的自信,除了学校的资金帮扶,还与学校的学习帮扶措施有关。在教育帮扶的过程中,各学校都制定了建卡贫困学生学习帮扶计划,完善了建卡贫困户教育扶贫信息(一生一卡)资助材料。

  “这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少年家访情况记录表。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了解贫困学子的基本信息。班主任将会采取上门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把了解到的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资助政策落实、劝返复学、政策宣讲等情况进行整理登记。”华蓥中学负责教育扶贫工作的刘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华蓥中学教育扶贫信息卡。

  在这张信息卡上,写满了班主任桂木榕对李艳的家访记录:“家庭收入不多,母亲在外打零工,父亲因体弱大部分时间在家照顾孩子。”“资助政策落实到位,享受到国家资助。”“通过资料宣传、电话联系等方式,家长已知晓相关政策。”……此外,在了解到李艳的家庭情况后,桂木榕还经常与她交流谈心,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各科老师也通过课后辅导、课间讲题等方式为李艳的学习进步提供保障,做到从学习上、心理上、思想上的全面帮扶。

  资金帮扶,给了李艳学业的保障,学习帮扶则给了她拼搏的动力。李艳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文明学生”“进步学生”等。据了解,李芝国4位子女在校表现都较好,学习刻苦认真,为人踏实和善,与同学关系融洽。目前,梁杨程正在准备读中职高考班,备战高考;梁赫芳顺利考上重庆工职院;小女儿李红也有望就读华蓥中学初中部。

  “真的感谢教育扶贫政策,帮助我们走过难关,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感谢之余,李芝国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希望孩子们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顺利毕业,步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将来回报社会。我们也有信心通过努力早日脱贫,过上更好的生活。”

  记者手记>>>

  为了“一个都不能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在扶贫开发中具有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因此,打好脱贫攻坚战,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它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推动其更好地自我发展,并形成造血功能,带动家庭脱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李芝国、杨巧巧家庭教育扶贫故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内涵。教育扶贫,彻底改变了贫困学子的命运。

  近年来,渝北抓住根本、着眼长远,围绕“贫困学生全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特殊群体全关爱、帮扶措施全到位、精准支持全落实”五全目标,在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上下功夫,强化贫困户子女入学保障,体现了党委政府的长远眼光和为民情怀。

  目前,我区正在积极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引导贫困学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意识,不断激发贫困家庭及学子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智”相结合,通过学习帮扶进入高校深造,通过职业培训掌握谋生技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以此“拉齐”孩子们的人生起跑线,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教育扶贫,任重道远。渝北正以“一个都不少”的承诺践行着教育扶贫的神圣职责。在教育脱贫攻坚的路上,渝北教育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