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专题
住进“暖心房” 鼓劲奔小康

  新房修起来后,胡佐堂一家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报记者 胡瑾 摄

  “共产党的政策好呀,帮我老胡修新房;住进新房鼓干劲啊,一家早日奔小康”……

  近日,记者来到洛碛镇上坝村建卡贫困户胡佐堂家中时,老胡正拿着扫帚,打扫自家门前卫生,一边扫一边唱。在胡佐堂的身后,是政府为他修建的新房:白色的墙壁,独具巴渝特色的青瓦头,以及干净整洁的前院。

  “这个房子可比我的老屋好多了,啥都有了。”得知记者来采访住房扶贫的事儿,老胡放下扫帚和记者聊了起来。

  忆过往:

  父女俩蜗居土房内

  不通水也不通路

  搬出老房子,住上通水通电通路的新房,这是胡佐堂向往了半辈子的事儿。没想到,这事儿在2016年年底变成了现实。

  “我岁数大了,外出打工别人不要,孩子又要读书,家里的条件就越来越差了。”谈及致贫的原因,胡佐堂告诉记者。

  早些年,胡佐堂一直都在外务工,没有成家。四十多岁的时候,遇到了女儿的母亲,和她有了孩子。原本以为可以一家人幸幸福福地过日子,可没想到,女儿的母亲因为不愿意过穷日子,拿着家里不多的积蓄独自走了,剩下了胡佐堂和女儿胡媛媛。为了照顾女儿,胡佐堂带着女儿回到了老家上坝村,一边照顾女儿,一边打些零工,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我女儿跟着我吃了不少苦。”谈起那些年的日子,胡佐堂眼睛有些湿润。他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住的房子是家里留下的老房子,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由于房屋年久失修,每逢刮风下雨屋子就漏雨透风,孩子小时候经常喊冷。家里没有通水,需要到河沟去挑水喝,来回要花去半个多小时。房子在河边,没有通路,每次孩子上学都要步行一个小时到公路边才能坐车。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女儿十分懂事好学,完成作业了以后,还会帮着父亲干些挑水或种菜的活儿。也因为这样,胡媛媛的手上、肩膀上早已磨出了茧。

  谈脱贫:

  政府补贴修路又修房

  父女俩欢欢喜喜住新房

  2015年,胡佐堂被纳入建卡贫困户,由镇村两级对其进行帮扶。

  “我们当时来看了他家的房子,镇上领导就说,要赶紧给他们把房子修了,让父女俩赶紧搬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上坝村党总支书记张平告诉记者。

  选位置、找工人、买材料……在村党总支的帮助下,胡佐堂家的新房只花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修建好了。房子面积虽然只有70平方米,但客厅、卧室、厨房、厕所却是一应俱全。房屋修建好后,镇上组织了专家前来验收,验收合格后的第二天,胡佐堂的账户上就收到了政府打过来的修房补贴款。

  “按照当时的政策,胡佐堂的房子属于D级危房,要补助35000元,建卡贫困户再在这个基础上增加50%的补贴,一共是52500元。”张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胡佐堂修建房子总共花了55000多元,除去政府的补贴,老胡本人只花了2000多元。

  洛碛镇除了按照当时政策给胡佐堂发放了52500元的补贴款,还为他家安装了自来水管,并专门把路修到了老胡家门口,方便他们生活和出行。

  有了自来水,胡佐堂和女儿告别了挑水吃的日子;有了路,不仅方便女儿上学,更方便老胡挑些自家的小菜、鹅蛋去附近售卖,赚点小钱。

  “现在这个条件和以前比起来,肯定好太多了,我们也很珍惜。”老胡说,每天早晨,自己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扫自家的院子。“我的房子可能不是村里最好的,但是一定要是最干净的。”说到这里,胡佐堂有些骄傲。

  在一系列政策的帮扶下,胡佐堂和女儿在2016年就实现了脱贫,村里还为他们申请了低保。

  话未来:

  咬牙再干一两年

  争取早日奔小康

  2016年,对于胡佐堂和胡媛媛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一家人不仅住进了新房,实现了脱贫,胡媛媛还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原本是高兴的事情,却让胡佐堂和胡媛媛犯了愁。面对一年6500元的学费,胡媛媛看着家里的情况,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一开始,女儿说没钱,她就不去读书了。后来镇上知道了,又给我们申请了助学金,为我们解决了学费的烦恼。”胡佐堂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和女儿每个月有700多元的低保金,他给女儿寄过去600元做生活费,剩下的就自己留下。

  平常闲来无事,胡佐堂会种一些小菜,养几只鹅,自己吃一些,拿到市场去卖一些,换一些肉、米、油回来。每逢过年过节,镇上和相关部门还会来慰问。他和女儿的日子虽然还是很紧张,但已经比之前要好很多了。

  “我们不能老是等着政府补助救济,现在就等着女儿大学毕业了找个好工作,我们一家人生活就越来越好了。”谈到女儿,胡佐堂十分欣慰。他表示,女儿今年读大三了,再过一年多就毕业找工作了。届时,家里就有经济收入了,日子肯定比现在要好很多。

  “别看我们家里现在除了一个冰箱,就没有其他电器了,以后,靠着我们父女两人的努力,肯定会添置更多新的家具家电。”说到未来,胡佐堂很有信心。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