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国际国内  >   国内
看,中国消费如何“燃”起来

  消费已经连续6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网上网下、实物服务,从大型商场到便利店、从入口的食物到指尖的电子产品,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流通消费领域仍面临一些瓶颈和短板,城乡消费潜力尚需挖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促进消费的20条新举措,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大波消费红利正在涌来。看,中国消费如何“燃”起来。

  高品质消费增长快需求旺

  上海网红咖啡店“嘿咖啡”的老板厚军最近有点忙,从亚龙国际广场的B1层搬到1楼,从10平方米到30多平方米,开业刚过1年半,“嘿咖啡”便迈出了从“小小店”到“小店”的第一步。1楼的铺面正在紧张装修中,预计今年10月就能开门迎业。

  与厚军的“忙”相对应的是上海的咖啡“热”。去年举行的首届进博会上,全球的特色优质产品和服务汇集。采购商装得满满的“购物车”中,咖啡是当仁不让的“明星”,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36家企业在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展示了咖啡产品,累计参展面积800多平方米。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后一年间,沪上咖啡馆数量大幅增加。来自大众点评网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大大小小咖啡馆数量达7800多家,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为4000家左右。中国持续扩张的消费市场对美国企业很有吸引力。去年5月,星巴克宣布了一项跨度为五个财年、专门针对中国内地市场的增长计划,每年将在中国内地新增门店600家。

  第二届进博会很快就要来了,“进博效应”有望再一次点燃我国居民的消费热情。据商务部副部长、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局长王炳南介绍,“从参展企业和展品方面来看,参展企业质量明显提升,展品科技含量提高,各参展企业在展品选择上更加突出专、精、尖、特,力求代表本国本行业最高水平。”

  专家解读: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

  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消费升级不断深化,我国居民对高品质商品需求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保守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3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30%以上。然而,目前我国市场中高端消费供给不足,海淘、出境购等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海外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通过挖掘和释放消费市场潜力、扩大品质消费市场规模,形成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消费升级趋势下品质消费需求旺盛,出口转内销和扩大进口是满足品质消费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品产能,大量生产制造企业为国际品牌代工,众多高品质消费品流向全球。然而,由于国内市场营销的缺失,这些高品质商品很难触达国内消费者。同时,国内市场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很多从海外购买的商品其实都是“中国制造”;另一方面,主动扩大进口是我国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

  2018年,中国进口商品达到了14万亿元,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5.8个百分点。消费品进口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能够促进同类消费品的生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进口对提升品质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更好地满足近14亿人的美好生活需求,尤其是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需要将高品质制造能力投放国内市场,扩大进口释放进口消费潜力。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品质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痛点,提出推动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引导出口企业打造自有品牌,拓展内销市场网络;顺应商品消费升级趋势,抓紧调整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等措施,将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记者 张翼)

  大学生消费青睐新业态新模式

  开学季到了,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小魏为自己近一个月的网购消费记了一笔账:换新手机花了4000多元,笔记本电脑6000多元,购买服饰、生活必需品花了1500元左右,此外她还购买了不少书籍。这些都是她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所准备的行囊。

  由于网购已经变成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许多大一新生开学人未到,包裹已经“先声夺人”。除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老三样”外,大一新生的开学行囊又增添了不少新物件。

  天猫的数据显示,在开学前两周,除了传统的数码产品销量增速飞快外,平衡车、电子阅读器和按摩仪在天猫上销量暴涨,其中眼部按摩仪、颈部按摩仪的销售增速直接翻了一番。此外,被褥、毛毯、换季衣物的销量也水涨船高,也有不少学生购买了防晒霜、护肤品以及书籍等学习资料。

  今天,“00后”们已经开始了大学生活,他们对数码产品、时尚产品的关注和需求引领了消费的新趋势。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互联网 ”等新业态、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而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成为了这些新业态、新模式消费的最大“贡献者”。

  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他们对娱乐内容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喜欢定制满足自己独特需求的文化娱乐产品。他们对喜爱的游戏、影视剧、小说、音乐等休闲娱乐项目更愿意付费;在选择旅游线路时,也更青睐小团定制等注重体验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一些知名的IP(知识产权)也由于大量年轻“粉丝”的存在而不断创造消费热潮。抖音、快手、娱乐节目、热门影视剧都可以带火一家店铺或一个旅游景点。如假期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让西安再次成为年轻人旅游“打卡”的热门城市。

  随着这些年轻消费群体不断成长起来,各类新兴的消费模式和业态也将占领更多市场,并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也呼吁更加包容审慎的监管,让新生事物蓬勃健康地发展。

  专家解读: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

  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高达8.54亿人,其中九成以上是手机网民。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新业态创造出了消费新亮点,对于商品消费的高增长有很大贡献。当前,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不仅对于消费增长产生了明显的牵引作用,而且促进了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消费潜力的释放。

  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对促进消费升级发挥重要作用,业态创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了商品的供给能力。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以及通过将大数据、客户画像分享给上游的生产企业等方式,能够进一步带动精准研发、精益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柔性,使得商品本身更容易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

  “90后”、“00后”等大学生群体都属于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就养成了利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和生活的习惯。对于这些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服务,大学生等年轻群体成为率先的体验者和新业态消费的主力军,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业态的成长。

  《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为了更好地促进新业态发展,就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不断地完善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新业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要为进一步的创新留出足够的空间,使规范与创新之间形成良好的平衡,为创新发展打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记者 鲁元珍)

  假日消费让生活丰富多彩

  刚刚在暑假带孩子去云南旅游的北京李女士近期又忙着安排新的出行计划了。“想去玩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然后是国庆节,假期长,天气也好,还是想带孩子出去走走,长长见识。”李女士说。

  当前,假日消费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秋、国庆、春节等法定节假日乃至普通的周末,都已成为人们旅游、购物的重要节点,家人团聚、朋友聚会,无论是一起看一场好电影,还是一起逛街、吃美食,都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来自分期乐商城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暑期,旅行订单量同比去年翻了一倍。在旅行线路上,“95后”选择国内游居多,占比近9成;单次旅行花销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的最多,占比达44%;西安、重庆等城市成为最热门的目的地。统计还显示,人们更关注出行和居住品质,“红眼航班”的订单比例不到5%,单价在500元以上的品质酒店的销售额占到1/3。

  暑假中,文化旅游消费的火热见证了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亲子家庭旅游成为了暑假旅游的主力军,研学游、乡村游等新业态成为学生们体验生活、寓教于乐的佳选。除了去远方旅游,在市内听音乐会、逛博物馆、看戏剧,也是人们喜爱的休闲消遣方式。北京一年一度的惠民文化消费季,国家大剧院艺术之旅、北京当代艺术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奥林匹克公园音乐季……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假日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选择。

  假期也是人们集中购物消费的旺季。针对即将到来的中秋和国庆假期,商家们正在不断挖掘“假日经济”背后的巨大消费需求。在四川成都,四川中秋食博会暨月饼节已经开始,各大品牌推出了创新形式的月饼,开展各类试吃活动。在各城市的步行街和大型商场,各种促销、回馈活动不一而足,吸引了大量消费者驻足。针对人们假期走亲访友的需求,商家推出了精装的休闲食品、伴手礼等产品,展开了一场品牌间的竞赛。

  面对假日消费的不断增长的旺盛需求,如何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创造更多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成为了需要思考的课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假日消费,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活动和场景,打造能反映地域特色的产品,并通过在交通等硬件设施上提供更多保障来为假期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

  专家解读: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当前,我国假日消费仍主要集中在法定节假日,旅游消费、文化消费、购物消费等作为假日消费的主要方面,具有消费量大、消费需求旺盛的特点,也存在人多拥挤、消费体验不佳的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带薪休假等政策的落实,引导消费者分时休假、错峰休假,既提升旺季的消费体验,又能带动淡季的文化旅游消费。

  从消费品供给角度来看,目前也有消费产品单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如针对家庭亲子的文化消费产品总体不多;文化街、步行街等消费场所的产品也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假日消费,就应当增加产品种类开发,开展更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更丰富的消费场景。同时,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内容品质,提供优质、多样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

  《意见》提出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常态化消费场所,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开发新的假日消费空间,通过鼓励商家延长营业时间形成全天候的消费场景,同时要提供合适的配套服务,增强假日消费管理,让产品和服务都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

  (记者 鲁元珍)

  汽车消费亟待消除痛点

  “该不该换车?该换一辆什么样的车?”北京的周女士最近关注着汽车市场的各种信息。作为一个有两位宝宝的全职妈妈,接送女儿上学和儿子上幼儿园,周末去各种培训班,私家车一天都不能少。自己的那辆旧车已经有八年的车龄,想更新换代了,但前一段时间某些汽车品牌曝出的问题却让她犹豫起来。

  但当下,汽车消费的利好信息不时涌来,汽车平行进口有了更多选择和更可心的价格,二手车置换新车有了新的优惠政策,新能源车的市场越来越丰富……虽然有些挑花眼的感觉,但周女士换车的决心已下。

  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已经成为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2018年,我国汽车商品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10%,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总额比重近30%。未来10年,我国汽车千人拥有量将从当前的166辆增长到290辆左右,仍有较大和长期的增长空间,而消费升级、技术进步和存量更新,也将给汽车消费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力。

  专家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

  2018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出现了近30年未见的负增长。汽车消费出现下滑是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从长期来看,我国汽车市场和汽车消费已经进入从中高速增长阶段向中低速增长阶段转变的窗口期,市场增速也将逐步向3%-5%的区间回落;从短期来看,中美经贸摩擦、居民杠杆率上升、国六排放政策大范围提前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又对汽车消费产生较大压力。

  随着汽车市场增速回落,高速增长时期所积累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显现,集中体现在流通秩序、市场规则、治理水平和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将严重影响到汽车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意见》提出了20条提振消费的重大措施,其中有三条涉及汽车。《意见》中提及的探索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和信贷支持、促进二手车流通、完善汽车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瞄准汽车产业、汽车市场和汽车消费长期存在的痛点堵点,精准发力,对于完善汽车流通和消费环境,消除汽车消费的短板,夯实汽车消费持续扩张的基础制度,具有重大意义。这些措施不仅着眼于提振汽车消费,而且在政策制定实施的目标和路径上,体现了国家从以往相对注重购置税优惠等短期刺激,转向更加侧重消除长期影响汽车消费的痛点堵点,更加兼顾扩大增量与优化存量,统筹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协调汽车消费、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这是我国在新时期、新环境和新要求下,汽车政策制定实施理念的巨大转变。同时,对于汽车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优化制度、提升管理实效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和提升城市汽车治理水平等也形成了倒逼机制。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