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要闻
重庆渝北:把主题教育办在群众家门口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11月6日电(记者 王松涛)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重庆市渝北区牢牢把握问题导向这一关键,聚焦突出问题,学研查改“四轮同转”,把主题教育变成提高思想认识、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过程。

把“问题清单”变成“成绩清单”

“第二批主题教育在群众家门口开展,要让群众叫好,就必须向问题叫板。”渝北区委书记唐川表示,搞好主题教育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同步谋划、同步开展,以学促研、以研促查、以查促改。主题教育的成效最终要落脚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上,落脚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据了解,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渝北区开展调研课题746个,查摆问题1964条,有力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

“从专题学习开始,就对标查找问题”。回兴街道组织委员李璐璐说,回兴街道将学习教育与解决民生实事一体推进、搞好主题教育与做好日常服务工作一体推进。目前街道办通过走访调研已经梳理出“十件民生实事”,包含23项具体问题。街道办班子成员根据分工认领任务,每个问题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将投资252万元进行整改,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绩清单”。

近年来,渝北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全区近40%耕地处于撂荒状态。结合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的任务,渝北区委区政府积极推动“双十万工程”,即新建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将其作为渝北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土地使用效率,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推动渝北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主题教育要为民解忧,不是自说自唱

“主题教育不是自说自唱,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麻烦事、具体事,让群众真正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渝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唐建军说,自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全区共收集了103项老百姓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涵盖了教育、卫生、住房、养老、出行等各个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全区组织开展集中攻坚行动,实行“区领导挂帅、牵头单位举旗、责任单位出征、党员干部冲锋”工作机制,实行挂单整改销号制度,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老大难”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遗留问题,渝北区创新经济走廊建成区内,石盘河农转非安置房门市的产权办理和富兴苑一期安置房,曾长期困扰当地居民。据建成区指挥部用地处龙竹介绍,位于渝北区回兴街道石盘河三期的139个农转非安置房商业门市,自2007年以来,一直无法办理产权证,涉及群众约400人。富兴苑一期于2013年4月分配安置房8栋共计375套,安置群众560人,因施工单位未及时完善验收相关手续导致无法办理栋证。

对此,渝北区委区府急群众之所急,高度重视历史遗留产权证问题,本着“新官要理旧账”的原则,把解决历史遗留产权证问题当作为民解忧的责任。区相关责任领导多次组织建成区、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区税务局、区公证处等部门沟通磋商、反复研究,并下达“军令状”。经过多部门强力推进,截至目前,119个门市和375套安置房权证已经发放完毕,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唐建军说,下一步,全区各相关单位还将继续尽最大努力、走最简程序、用最高效率,第一时间、全力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办好民生实事的过程,更是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诉求的过程。我们要对群众反映的新问题一并纳入整改、一并推进解决,防止解决了老问题又出现新问题,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

变“群众找我办事”为“我为群众主动办事”

近年来,村社区干部坐在办公室等群众上门、很少走访群众的“机关病”不断蔓延。对此,渝北区委将村社区机关化问题作为调研课题,提出重新构建“135”工作机制,变“群众找我办事”为“我为群众主动办事”。“1”即村社干部每周集中1个半天在办公室办公;“3”即按照职能相近、工作相融原则分为3个综合服务岗,常态安排3名工作人员轮流“坐班”值守,综合服务办理群众事务,其他工作人员不再坐班,全部进入辖区;“5”即到街区、网格、楼栋重点开展党群活动、城市管理、安全巡防、矛盾纠纷调解、走访服务群众等5项工作。

据木耳镇组织委员王晶介绍,木耳镇作为“135”工作制的试点单位,已经率先尝到甜头,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完善为“三三制”,已解决群众密切相关问题58件。“空港乐园”公租房是重庆市北部体量最大和入住率最高的公租房小区,重要路段和交通节点长期被乱停乱放的违法车辆占用,高峰时期3分钟的车程需要25分钟通行,曾经多次专项整治仍无效果后又死灰复燃。

自试点以来,社区干部更多时间下去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开展劝导3500余次。同时,新增加停车场、公示牌,加强联合执法。目前已经解决车辆乱停乱放问题,恢复道路畅通。

不仅如此,渝北各单位将如何让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间、聆听群众心声作为落实主题教育相关要求的有效抓手。统景镇是渝北区“双十万工程”的重点镇,工作推进中,通过走访了解到群众对该项工程存在顾虑、不愿配合的情况后,在当地租用农房成立“民情茶室”。镇村领导轮流坐班接访,进一步了解民情民意,现场解惑答疑,解决问题,从“为什么”“怎么办”“群众干什么”“干部怎么办”入手,回应群众的后顾之忧。

龙山街道打造“家带站点”模式,即在街道设置“代表之家”,在片区和社区设置“代表活动站”和“民情联络点”,让群众有所呼,人大代表有所应。按照“家带站点模式”,龙山街道党工委牵头,人大龙山街道工委具体实施,因地制宜整合辖区内的区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及民主党派人士,设置一个“代表之家”,让代表走进选民“零距离”,倾听社情民意。

编辑:渝北编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