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民生
耄耋老人奔走八十公里只为给残疾兄妹义务送教 ——访我区“最美志愿者”邓林明

 

邓林明老人为吴文建兄妹二人上课 本报记者 蒋婧 摄

  在渝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过八旬,身患4级肢残,脊背佝偻、步履蹒跚,时常独自一人拄着拐杖凳换乘四五趟公交,从南岸罗家坝社区赶往渝北茨竹镇新泉村,为家乡的一对先天残疾的兄妹义务送教,而且一送就是五年。

  这位老人叫邓林明,是渝北区茨竹镇新泉村村民。曾是民办教师的他无意间发现了在学校“听墙根”的残障儿童吴文建,便暗自决定教吴文建及其同为残障儿童的妹妹吴丹丹读书,并自掏腰包购置学习用品,以师者仁心为俩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引导他们坚强地面对生活。正因为邓林明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他被入选为第72期重庆好人,获评2017年度“感动渝北十大人物”、2018年度渝北“最美志愿者”。

  步履蹒跚,也要完成单程六七个小时的“远征”

  “我本就是茨竹人,老伴儿去世后,儿子不放心我一个人住在老家,就接我到南岸来跟他们一起生活。”邓林明说,他和儿子、孙儿在南岸区住的是没有电梯的老房子,每层楼17步阶梯,他们住在10楼。

  “以前在茨竹,走几分钟的路就可以到那两兄妹的家了,现在去一趟就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邓林明一边说着,一边拄拐杖凳出了门,走到楼梯前要扶着栏杆慢慢往下走。他肢体四级残疾,背伸不直,加之年纪大了,仅仅只是下个楼,他就要用20分钟的时间。

  从邓林明老人所在的南岸区罗家坝社区出发,要先坐公交车到江北区的红旗河沟汽车站,再坐远途公交到渝北两路,到了两路再换乘郊区公交到兴隆镇,这一段路程,不堵车也要4个多小时。邓林明有老年卡,可以免费乘车,但到了兴隆,还要乘坐到茨竹镇的小巴车,就要收4元车费。“有从两路直接到茨竹的车,那就要多花5元钱了。”邓林明说道。为了省下5元钱给兄妹俩买点好吃的,老人宁愿多换乘一趟车。

  茨竹镇还不是最后一程,还剩下5公里路程才能到兄妹俩家所在的新泉村,需乘坐农村小巴,但能否赶得上小巴车就要看运气了。“赶场天就是车等人,遇不到赶场天就是人等车。”邓林明笑着告诉记者。等不到小巴车的时候,就得碰运气,挨个询问有没有去新泉村的同乡,同乡们知道他去送教,都不收他的车钱。

  颤颤巍巍地坐上同乡的摩托后,单程五六个小时的“远征”,终于接近了尾声。

  点亮希望,他决心成为孩子们的暖心“家教”

  “哐当!哐当!”到了新泉村吴文建兄妹的家门口,一下车就听到拖动板凳的声音,原来是一家人出来接邓老师了。父亲吴长生皮肤黢黑,见到有人来,他一言不发,为大家端来塑料凳子后,自己便站到角落里去。吴长生的妻子说话含混不清,是三级肢残,无法站立行走,只得坐在一根约30厘米高的长凳上,踢踢踏踏地挪动。跟妈妈一样,两个孩子也无法走路,移动全靠一根板凳,哥哥吴文建16岁,肢体残疾、二级智力残疾,妹妹吴丹丹13岁,肢体残疾、三级智力残疾。

  “他们家的情况确实太恼火了,我看着实在于心不忍,就决定来教他们读书了。”问及送教的原因,邓林明说。5年前,邓林明和老伴还住在茨竹镇老家,邻村卫生室紧挨着华蓥山小学,邓林明去卫生室给老伴拿药,无意间看到了“听墙根”的吴文建,只见他坐在随身带着的凳子上,仰头望着教室的一排窗口,听一年级的孩子们朗读课文。

  吴文建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的触动了邓林明的心,他去了吴家,向孩子父亲吴长生建议送孩子去读书,又去学校询问是否接收孩子去校内学习。学校欣然同意,但出于安全考虑,学校提出,需要吴长生每天接送兄妹俩来校,并进行陪读。吴长生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也没工作,只有种蔬菜养家糊口,如果陪他们读书,地里的活儿没人管,况且老婆也没有自理能力,我啷个管得过来?”他还说,虽然家人每月有一两千的残疾和低保补贴,但他一个好手好脚的劳动力不能总是指望别人帮忙,“生活还是要自己来过。”

  邓林明听后,决定自己来教两兄妹读书。“我年轻的时候当过老师,小学最基础的语文数学还是能应付。”他告诉记者,教书需要粉笔,邓林明无意间看到附近的学校在处理废弃物品,他就拿着麻袋去寻粉笔,果真被他找到了,东挑西拣,邓林明背回了四麻袋粉笔。

  创造奇迹,他让残障孩子学会了写字算数

  给兄妹买了教材、本子、文具,邓林明便开始每天到吴家送教。从认字和数数开始,兄妹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面对智力有问题的孩子,需要花费比普通孩子更多的耐心。教认字的时候,邓林明一笔一划写给兄妹看,两个娃娃口齿含糊,发不出准确的声音,但是能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算数怎么教?邓林明先从1-10教起,用手指将每一个数比出来,再写到黑板上,念给孩子们听。

  每天送教的时日只持续了一年。2015年,老伴去世后,儿子担心邓林明的安全问题,坚持把老人接到了南岸区罗家坝社区居住,邓林明的身体状况只允许他能每个月进行一两次走教。天气好的时候,邓林明当天去当天回,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他就会呆上三四天,并给吴长生一百块钱作为住宿费。“我虽然没有退休工资,经济也比较拮据,但我不能在别人家白吃白住。”白天给兄妹俩讲课,晚上就跟吴文建住一间房,一老一小,躺在竹板床上,一个讲故事,一个听故事。

  如今,兄妹俩都会写自己的名字,哥哥吴文建还能认识一些字,写得也还不错,会加减法,能背诵一两首简单的唐诗,旁人可以模糊辨认声音,跟健全的四年级小孩一样。五年多的相处时间里,孩子们越来越信任邓林明,心里有想说的话,吴文建就悄悄的单独写在一个本子上,那个本子就像一个树洞一样,让邓林明和吴文建的心越走越近。“我就是想他多学点文化,以后长大了,家里有什么事能帮上一点忙,能照顾到家人,如果他以后能找到一个谋生的工作,那肯定更好了。”谈到自己送教的初衷,邓林明这样说道。

  了解到吴家的情况后,华蓥山小学也加入了送教的队伍。上学期开学起,校方把40多名教师纳入送教队伍,采取每两周一次的方式进行送教,同时,还向邓林明赠送了教书需要的物品,给孩子们赠送了学习、文具用品。在生活方面,茨竹镇政府也在积极帮助,“除了每年帮助他们申请低保和残疾人补助,遇到吴家有人生病的情况,我们也按照区里‘三个一批’的要求进行医疗保障。”茨竹镇常务副镇长董先炼表示,如果他们家庭有特殊困难,镇政府也会帮助他们申请临时救助。

  如今,经华蓥小学校方专业测评,哥哥吴文建能识300个汉字,能写100多个汉字,还能算出10以内的加减乘除,已达到3年级学生水平。妹妹吴丹丹虽然不能做计算,但也认识100以内的所有数字和简单的汉字,将来如能通过测试达到小学六年级学习水平,华蓥小学将为他们发放小学毕业证书。

编辑:官粳人